2004/10/29
[消費] 理性消費 誤墮陷阱
踏入十一月,又展開了一年一度電子產品製造商傾銷旺季,歐美的消費高峰期是由萬聖節到新曆新年的檔期,香港方面則傾向由十一月中旬的入冬時節起,直到農曆年元宵為止。
產品傾銷期容易令消費者失去理智,買入實用價值偏低或過時產品,浪費金錢事少,被偏的傷痕事大,尤其是對於有意購買電子產品的消費者而言,更可謂陷阱處處,大家不得不精密細心,謹守荷包。
電子產品的壽命短,價格下降的空間大,產品的定價與購買日期的關係微妙,製造商在傾銷期間的大優惠,大概都是為年尾清貨為終極目標,往往把臨近「過期」的產品來過大割引,以產品在高峰期的價格作招徠,偽裝以超低價益街坊,事實呢?卻是避免在新年度新型號推出之際,「過期」產品變成廢物,非要運去堆田區不可。
此外,在聖誕新年期間,另有商人會把電子產品包裝得美侖美奐,變成送禮恩物,千多兩千元的Q版攝錄機、百多二百塊的Hi-Tech音樂機比比皆是,卻原來,包裝之內是一些毫不起眼的低質攝錄機及數碼筆,插卡、升級功能欠奉,只宜在外殼氧化前作為擺設,送禮人或者開心,收禮人就肯定流淚。
送禮也好,買來自用也好,最重要其實是認清產品特性,再思考一下自己實際需求,電子產品性能多多,個性不同,別人的甜品,隨時變成自己的毒藥。切記,切記。
產品傾銷期容易令消費者失去理智,買入實用價值偏低或過時產品,浪費金錢事少,被偏的傷痕事大,尤其是對於有意購買電子產品的消費者而言,更可謂陷阱處處,大家不得不精密細心,謹守荷包。
電子產品的壽命短,價格下降的空間大,產品的定價與購買日期的關係微妙,製造商在傾銷期間的大優惠,大概都是為年尾清貨為終極目標,往往把臨近「過期」的產品來過大割引,以產品在高峰期的價格作招徠,偽裝以超低價益街坊,事實呢?卻是避免在新年度新型號推出之際,「過期」產品變成廢物,非要運去堆田區不可。
此外,在聖誕新年期間,另有商人會把電子產品包裝得美侖美奐,變成送禮恩物,千多兩千元的Q版攝錄機、百多二百塊的Hi-Tech音樂機比比皆是,卻原來,包裝之內是一些毫不起眼的低質攝錄機及數碼筆,插卡、升級功能欠奉,只宜在外殼氧化前作為擺設,送禮人或者開心,收禮人就肯定流淚。
送禮也好,買來自用也好,最重要其實是認清產品特性,再思考一下自己實際需求,電子產品性能多多,個性不同,別人的甜品,隨時變成自己的毒藥。切記,切記。
2004/10/21
[電腦] 科技以外的事
以往,高科技企業的大旗手都是科技精英,Bill Gates 親手設計 MS-DOS、楊致遠的Yahoo Search Engine也源自他的大學功課,如此,強調技術開發似乎成為發展科技企業的惟一「正途」。
但在研發開拓之餘,「行銷策略」其實也是管理層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尤其現今科技產品已變成城市人必需品,手機、電子手帳、數碼相機的型號及功能多不勝數,要打動消費者的心,談何容易!
好像韓國三星 (Samsung) 品牌手機,早在CDMA時代已進駐香港,當時人人愛用歐洲機、日本貨,雖然功能相近,但韓國機彷彿成次等之選,難登大雅之堂,然而,經過幾年時間,三星以「Anycall」的名字重塑手機形像,由陳慧琳代言開始,到如今以活潑的街頭舞蹈的電視廣告,又或見銅鑼灣街頭奪目的活動 Billboard 廣告,都看得出三星手機的宣傳重點,既廣泛得到普羅市民的歡迎,如今,連中產及高收入一族都樂意選用了。
幾年間,一場轉化品牌的長期戰爭算有成績,背後當然花了數以億計的龐大資金,不過,一旦建立了成功的品牌,盈利自會不請自來。
但在研發開拓之餘,「行銷策略」其實也是管理層不容忽視的重要部分,尤其現今科技產品已變成城市人必需品,手機、電子手帳、數碼相機的型號及功能多不勝數,要打動消費者的心,談何容易!
好像韓國三星 (Samsung) 品牌手機,早在CDMA時代已進駐香港,當時人人愛用歐洲機、日本貨,雖然功能相近,但韓國機彷彿成次等之選,難登大雅之堂,然而,經過幾年時間,三星以「Anycall」的名字重塑手機形像,由陳慧琳代言開始,到如今以活潑的街頭舞蹈的電視廣告,又或見銅鑼灣街頭奪目的活動 Billboard 廣告,都看得出三星手機的宣傳重點,既廣泛得到普羅市民的歡迎,如今,連中產及高收入一族都樂意選用了。
幾年間,一場轉化品牌的長期戰爭算有成績,背後當然花了數以億計的龐大資金,不過,一旦建立了成功的品牌,盈利自會不請自來。
2004/10/14
[電腦] 數碼音樂帶旺蘋果
蘋果電腦上周公佈第四季度業績,結果卻令華爾街一眾投資專家大跌眼鏡,蘋果電腦竟然在這個高科技低潮中創下九年來最佳季度業績,共賺得1億06百萬美元。究其原因,全賴iPod這個微型小玩意,一季之內賣出達2百萬部,實在羨煞許多投資巨額的高科技企業。
究竟是iPod帶起數碼音樂熱潮,還是熱潮促使iPod熱賣呢?這就如「雞與雞蛋」的疑惑,大家不便追究下去,反之,令人感興趣的,是蘋果高層眼見如今桌上電腦銷售持續停滯,鋒芒只剩下iPod之際,Macintosh 的前景又會如何呢?
早年蘋果電腦掘起,皆因其操作系統 (Operation System) 的簡便易用,但事到如今,蘋果電腦的賣點似乎已變成產品設計、潮流符號,當年以小公司打擊微軟視窗的勇士形象已蕩然無存,作為資深的第一代Apple II 電腦迷,真正百感交集。
今年,iMac G5的登場未竟全功,Power Mac 桌上電腦也是銷情欠佳,蘋果電腦主帥 Steve Jobs 未來會否只顧潮流,繼續出品一系列數碼音樂機、手提DVD 機又或電子遊戲機呢?莫非,非要蘋果電腦變成另一個 Sony品牌不可!
究竟是iPod帶起數碼音樂熱潮,還是熱潮促使iPod熱賣呢?這就如「雞與雞蛋」的疑惑,大家不便追究下去,反之,令人感興趣的,是蘋果高層眼見如今桌上電腦銷售持續停滯,鋒芒只剩下iPod之際,Macintosh 的前景又會如何呢?
早年蘋果電腦掘起,皆因其操作系統 (Operation System) 的簡便易用,但事到如今,蘋果電腦的賣點似乎已變成產品設計、潮流符號,當年以小公司打擊微軟視窗的勇士形象已蕩然無存,作為資深的第一代Apple II 電腦迷,真正百感交集。
今年,iMac G5的登場未竟全功,Power Mac 桌上電腦也是銷情欠佳,蘋果電腦主帥 Steve Jobs 未來會否只顧潮流,繼續出品一系列數碼音樂機、手提DVD 機又或電子遊戲機呢?莫非,非要蘋果電腦變成另一個 Sony品牌不可!
2004/10/07
[電腦] 撥號上網未絕跡
香港立法會選舉完畢,那邊廂,美國總統選舉卻進入白熱化階段,兩黨候選人透過電視辯論、競選廣告等高姿態推介,形勢相若,爭持不下。事實上,在不同的互聯網頁及討論區上,各派支持者早已為各自政見展開另類戰爭。
一般候選人都會把政綱上網,清楚列明立場定位,但另類網站主持人偏偏愛走偏鋒路線,多個網站挖空心思,上載很多漫畫短片或「發洩式」互動遊戲,美國網民自然瘋狂瀏覽,甚至有迫爆伺服器的情況。
其中以存放在Atom Films網站的瘋狂爆笑短片最為精采,瀏覽者又可在閱後寫上「影評」,互補互動,發揮網站特性。可惜的是,互聯網始終有其侷限,部分短片的下載時間過長,甚至超越十分鐘,美國網民未必有耐力忍受這段在瀏覽前的「冷靜期」。
活在香港,寬頻普及到家家戶戶,大家可能誤解在美國的情況也相近似,但根據統計顯示,超過六成的美國家庭還是應用 modem 撥號上網,即窄頻上網(指56K或以下速度)還是主流,這正是由於美國寬頻的覆蓋率低所致。
正是「有頭髮誰想做癩痢呢?」,相信大部分網民在用過寬頻之後都拒絕用做窄頻上網,但為了吸引超過近7千萬的美國窄頻用戶,很多美國網站都設有「純文字版本」,瀏覽率絕對不比「正常版本」低,這一點,香港的網站設計者又是不可不知了!
一般候選人都會把政綱上網,清楚列明立場定位,但另類網站主持人偏偏愛走偏鋒路線,多個網站挖空心思,上載很多漫畫短片或「發洩式」互動遊戲,美國網民自然瘋狂瀏覽,甚至有迫爆伺服器的情況。
其中以存放在Atom Films網站的瘋狂爆笑短片最為精采,瀏覽者又可在閱後寫上「影評」,互補互動,發揮網站特性。可惜的是,互聯網始終有其侷限,部分短片的下載時間過長,甚至超越十分鐘,美國網民未必有耐力忍受這段在瀏覽前的「冷靜期」。
活在香港,寬頻普及到家家戶戶,大家可能誤解在美國的情況也相近似,但根據統計顯示,超過六成的美國家庭還是應用 modem 撥號上網,即窄頻上網(指56K或以下速度)還是主流,這正是由於美國寬頻的覆蓋率低所致。
正是「有頭髮誰想做癩痢呢?」,相信大部分網民在用過寬頻之後都拒絕用做窄頻上網,但為了吸引超過近7千萬的美國窄頻用戶,很多美國網站都設有「純文字版本」,瀏覽率絕對不比「正常版本」低,這一點,香港的網站設計者又是不可不知了!
2004/10/02
[電腦] 電訊廣告奇招四出
大家似乎都因為《金枝慾孽》而回歸電視之際,有沒有看到新一個極具爭議的電訊商新廣告呢?在這個廣告短短幾十秒的畫面中,震撼程度卻是相當驚人,相比起以往「新地」系列的極端場面猶有過之,鐘意的人會非常欣賞,抗拒的人又會極之厭棄。
姑勿論你是喜愛與否,你都可能奇怪堂堂電訊商何解會要以「偏執」廣告示眾,秉棄國際化大企業形像。其實,很多電訊商的高層都認為,香港的電訊用戶偏向「價格主導」,月費高低成為客戶轉台的指南針,講優質、論專業的時代而一去不返,況且,現今月費已低無可低,難再下調,他們惟有來一招破釜沈舟,搶奪客戶的目光。
所以,明知會有人投訴嗎?他們卻偏向虎山而行,當禁播變成賣點,何懼之有?從前電訊商把形像定位得「堂堂正正」,表榜服務優良、系統無瑕,今日卻以「另類」殺出從圍,合乎21世紀高科技市場上推崇的「偏執哲學」。
不過,筆者至怕各大電訊商爭相在廣告上出風頭之際,背棄了電訊業的基本理念,因為,有留心報章雜誌投訴版的朋友都會發現,現時不論是固網、無線、寬頻、傳呼等服務的投訴均是與日俱增,當大家在低價格上惡鬥之際,原來,最終損失者還是大眾客戶而已。
再多的出位廣告又可彌補甚麼呢?
姑勿論你是喜愛與否,你都可能奇怪堂堂電訊商何解會要以「偏執」廣告示眾,秉棄國際化大企業形像。其實,很多電訊商的高層都認為,香港的電訊用戶偏向「價格主導」,月費高低成為客戶轉台的指南針,講優質、論專業的時代而一去不返,況且,現今月費已低無可低,難再下調,他們惟有來一招破釜沈舟,搶奪客戶的目光。
所以,明知會有人投訴嗎?他們卻偏向虎山而行,當禁播變成賣點,何懼之有?從前電訊商把形像定位得「堂堂正正」,表榜服務優良、系統無瑕,今日卻以「另類」殺出從圍,合乎21世紀高科技市場上推崇的「偏執哲學」。
不過,筆者至怕各大電訊商爭相在廣告上出風頭之際,背棄了電訊業的基本理念,因為,有留心報章雜誌投訴版的朋友都會發現,現時不論是固網、無線、寬頻、傳呼等服務的投訴均是與日俱增,當大家在低價格上惡鬥之際,原來,最終損失者還是大眾客戶而已。
再多的出位廣告又可彌補甚麼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