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26
[香港] 回應曾俊華文章
「好的唔靈,醜的靈」今次又被記者朋友估中。
曾俊華幾周前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怕競爭,便不應做生意」,說罷,小記私下估計,不出幾星期,曾俊華就要「補鑊」了。事實上,小記挑通眼眉,明白「李家」在香港的地位高深莫測,曾局長的坦白直率,隨時會召來苦果,而在官府城門之下,在董先生一貫大宅門式的封建官治之下,曾局長──註定是需要「補鑊」(或「被懲罰」)。
故此,這一篇關於「數碼港」的文章出爐,是罕有的高調,是罕有的有一個小小局長來斥責立法會議,連消帶打,也試圖駁斥一面倒的輿論。之不過,文章成效肯定欠奉,反而隨時影響曾局長的民望,惹起數之不絕的批評。
「數碼港」是否官商勾結之論其實並未蓋棺,但眾所周知,就是至今最大得益者不是數碼,不是香港,不是政府,不是業界,不是市民,而是地產發展商,所以,今日民間一窩蜂群起喝罵西九,是不想重蹈覆轍,不想浪費資源,不想「文化」一詞白白犧牲。
事實上,當日數碼科技界人士對「數碼港」計劃雖然不表認同,但反對的聲音小,他們明知得益者不是本地的科技產業,但想像「數碼港」會帶來一大批國際科技人才、投資者,這或許能助本地科技產業,故此,也沒有強烈反對的動力。
再者,當日政府公佈了一大堆響噹噹的名字,聲稱包括思科、CMGI、惠普、華為、萬國商業機器、聯想、微軟、甲骨文、Pacific Convergence Corporation、Portal、Silicon Graphics、軟庫、Sybase及雅虎等14家跨國公司已簽署了意向書,原意成為數碼港的主要租戶,並且,揚言超過70家本地及海外公司表示有興趣成為租戶。這也難怪當年在科技業界的反對聲音不大。之不過,今日回望,除了擁攬政府大型招標工程的幾間科技公司外,其他具實力的跨國科技公司都沒有走入數碼港。
香港市民又怎會甘心再一次成為愚民,文化界又怎會甘心再一次被出賣。
說回頭,曾俊華這一會是被迫上戰場,明知不可行而行之。記者朋友訴說當日這句「怕競爭,便不應做生意」是在記者「威迫」下曾局長的一時快語,然而,這快語加上近日捉拿網上BT盜版的偉績,卻被迫走入西九這個焚燒中的項目之中。
也難怪香港記者不慣常刁難高官,因為明知高官活在深宮之內,有口難言,一時的心底說話,隨時令他們仕途蒙上污點。如此深宮,也實在令人搖頭嘆息矣。
曾俊華幾周前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怕競爭,便不應做生意」,說罷,小記私下估計,不出幾星期,曾俊華就要「補鑊」了。事實上,小記挑通眼眉,明白「李家」在香港的地位高深莫測,曾局長的坦白直率,隨時會召來苦果,而在官府城門之下,在董先生一貫大宅門式的封建官治之下,曾局長──註定是需要「補鑊」(或「被懲罰」)。
故此,這一篇關於「數碼港」的文章出爐,是罕有的高調,是罕有的有一個小小局長來斥責立法會議,連消帶打,也試圖駁斥一面倒的輿論。之不過,文章成效肯定欠奉,反而隨時影響曾局長的民望,惹起數之不絕的批評。
「數碼港」是否官商勾結之論其實並未蓋棺,但眾所周知,就是至今最大得益者不是數碼,不是香港,不是政府,不是業界,不是市民,而是地產發展商,所以,今日民間一窩蜂群起喝罵西九,是不想重蹈覆轍,不想浪費資源,不想「文化」一詞白白犧牲。
事實上,當日數碼科技界人士對「數碼港」計劃雖然不表認同,但反對的聲音小,他們明知得益者不是本地的科技產業,但想像「數碼港」會帶來一大批國際科技人才、投資者,這或許能助本地科技產業,故此,也沒有強烈反對的動力。
再者,當日政府公佈了一大堆響噹噹的名字,聲稱包括思科、CMGI、惠普、華為、萬國商業機器、聯想、微軟、甲骨文、Pacific Convergence Corporation、Portal、Silicon Graphics、軟庫、Sybase及雅虎等14家跨國公司已簽署了意向書,原意成為數碼港的主要租戶,並且,揚言超過70家本地及海外公司表示有興趣成為租戶。這也難怪當年在科技業界的反對聲音不大。之不過,今日回望,除了擁攬政府大型招標工程的幾間科技公司外,其他具實力的跨國科技公司都沒有走入數碼港。
香港市民又怎會甘心再一次成為愚民,文化界又怎會甘心再一次被出賣。
說回頭,曾俊華這一會是被迫上戰場,明知不可行而行之。記者朋友訴說當日這句「怕競爭,便不應做生意」是在記者「威迫」下曾局長的一時快語,然而,這快語加上近日捉拿網上BT盜版的偉績,卻被迫走入西九這個焚燒中的項目之中。
也難怪香港記者不慣常刁難高官,因為明知高官活在深宮之內,有口難言,一時的心底說話,隨時令他們仕途蒙上污點。如此深宮,也實在令人搖頭嘆息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