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1

[電影]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一向對日韓電影電視都有一種偏執的抗拒,尤其是把愛情童話化得天衣無縫的、可歌可泣的,著實只能做到刺激感官的功能,眼淚流了,卻沒其他。我不是說我是一副硬心場,不會哭,更認真的說法是,我好哭,只是不想。

畢竟,曾經一個人通宵看完十多集的《東京愛的故事》,淚流披臉的看日出,也曾經追隨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煙花》、《愛的綑綁》,甚至早幾個月的《花與愛麗斯》都令我有眷戀緬懷的機會。

之不過,會看,但又抗拒,抗拒被這個不變的魔咒嵌住,感官不由自主地打翻,毫不好受。如今,這一齣由行定勳導演(之前是岩井俊二電影的副手)的《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又是回憶,又是不治之症,又是照相館,又是刻寫在校園的悄悄話。既教人難過,又叫我厭倦。

電影中確實有太多似曾相識的片段,情書也好,錄音帶也好,都成為心繫主角的月老紅線,人不在,信物還在,紅線的兩端穿越時空,同一地點,當天,今天,透過時空轉移,遇上同一樣的狂風暴雨,把「遺憾」的感覺放到最大,實實在在是一種催人眼淚的萬靈丹。

關掉電腦(好久未試過在電腦屏幕前完一齣電影!),回想之下,我卻驚訝日籍導演連綿不斷投射的「好男人情意」,片中女性都以愛情為生活目標,亞紀的青春迷人只一心一意投進男主人公的懷抱,津子的內疚不安也全為了「他」。相比起來,男主角引領全片觀眾追蹤往事,卻塑造成是片面的、無力的、無奈的,就是一心一意的忠誠好男人,倒頭來,聽了最後一盒錄音帶,來到了「世界的中心」,好男人放開心結,又有一個女子在等候著他了。

或許愛情童話就有一種投射的功能,讓觀眾代入、消耗。男觀眾成為不折不扣的好男人,女觀眾都會遇上對他從一而忠的人──嘩!諗深一層,原來是種徹頭徹尾的父權社會下的父權電影,童話化糖衣包裝下的沙文主義,我估與「沸水煮蛙」理論相距不遠。

當然,以文本閱讀,愛情童話中精心舖排著一種「細緻感覺」,尤其日籍導演,眼中恍如置入了朦朧濾鏡,甚麼生活都能譜上感人調子,回憶的前塵往事都是美麗如畫,更何況,又是動人的中學生活、初戀回憶。之不過,細心閱讀之下,「細緻感覺」往往欠缺血肉,有時,假得令觀眾有所不滿,不想深思,也不能深思。又正如我,又要看,又要發牢騷!






<< 首頁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