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8

[小說] 黑夜之後

遺失了很久的經驗,一口氣幾小時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新作《黑夜之後》(Afterdark),感覺是──村上春樹真的變了,以我,作為讀者,變的可能更多。

由深夜11點56分到明晨6點52分,小書的架構其實像是二流小說,或者,算得上老掉牙的敘事風格。村上春樹的「變」,是少了天馬行空的想像,沒有了從天而降、如雨般灑落的青蛙雨場景,反之,從一開始,村上春樹提供了一個主觀鏡,讓觀眾(或讀者)在真實時間描述下,享受穿梭真實城市與虛擬空間的快感。

如此,就有了一個瑪麗(女主角)的姊姊這個奇怪的角色,超乎寫實的,從頭到尾都是躺在床上,置身在一個不知名的空間,似是妹妹瑪麗的一個心靈對照,又似是讀者夢寐以求的一個完美幻像。

很喜歡小說中的姚色公寓「阿爾伐城」(借用了尚盧高達的電影名字),活像一種身處空虛都市內的伊甸園,有人,有愛,有相互扶持,有路見不平,瑪麗最終還是選擇在「阿爾伐城」度過這個夜晚。作者村上春樹今次帶領讀者遊走的是城市人的心靈深處,瑪麗遇到了中國來的妓女、遇到了「阿爾伐城」的女掌櫃、兩位雜務員,真正教她大開眼界,有所領悟。

姊姊與妹妹的關係雖然是疏離,一睡一醒,一美麗一平凡,一光明一黑暗,但兩姊妺卻擁有一同的歷史與記憶,藉著這姊姊的關係,瑪麗遇上了高橋,也遇到了這所名為「阿爾伐城」公寓。

高橋的角色算不上吸引,性格簡單得如你如我,但作為說書人,他卻是一個與讀者並肩而行的嚮導,探索這個東京晚上的點點滴滴。從故事的敘事架構及場境來看,看得出村上春樹開始悟出一條新路徑,把角色的心靈描寫置成重點,減少了以往以少年性幻想作為賣點的老調,作者關心東京這個城市,細緻地愛護著這個城市內被邊緣化的人。

而我,這位讀者,在經歷多人生高低起落之後,如今看村上春樹的新作,多了幾份切入思考的角度,減卻了當日迷糊的、不能自拔的陶醉。最令我感受深刻的,當年看村上春樹作品是「潮流」、是「符號」,是外在的認同價值使然;到如今,才開始著眼於他筆下的心靈世界,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正如這一幅從城市天空俯視而下的鳥瞰圖,是如此的落寞,如斯的真實。






<< 首頁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