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30

[電影] 戀愛地圖

在這一幅戀愛地圖之上,大頭針釘著的位置是東京、台北與上海,少男少女的單戀、相戀與苦戀,交纏的一幕又一幕的片段,純純的,白白的,斷續的,甚至是……蒼白的。

三位導演下山天(東京篇)、易智言(台北篇)及張一白(上海篇)都傾力嘗試營造出動人感覺,之不過,無feel就是無feel,我甚至感受不到電影中有甚麼細緻的感情描寫,陳柏霖(東京篇)與李小璐(上海篇)的刻意演繹也看得我不太舒服,雖然三位導演算得上有點經驗,但遇上乏味的劇本也只能舉手投降。

「東京篇」中的主調是「偶遇」,但那種囉囉唆唆的獨白卻未能帶來效果,只讓人覺得是在臨摹王家衛,陳柏霖也在仿造金城武;「台北篇」中的語言錯亂算得上是最惹人好感的,劇本上的最後留空也有神采,而且,范曉萱與加瀨亮的演繹較為自然,也記一功;「上海篇」就只能稱為失手之作,劇本上的男女角其實未有交流融會的機會,一句「再見」來得太快,那句「我愛你」也來得太早。

顯然,電影情理於我不吸引,吸引我的是整齣影片的市場策略。發生在亞洲三個都會的愛情故事,情侶組合都是「日本人拼中國人」,而且同樣是年青的、潮流的象徵人物,故此,「香港」的缺席實在惹人深思,香港──作為被官方論述為亞洲中「國際化」及「創意中心」的一個重要城市,怎會不被製片人看上一眼!就連最能風靡全球華人的香港演員也缺席了,怎不叫人心痛!

或者,是因為大陸加上日本資金的緣故,但作為香港人,眼見銀幕上的上海、台北與東京街頭雜沓出場,國語日語麗音齊齊揚聲,廣東話的身份何在?香港人在這部亞洲青年電影中失去身份了。

這齣電影標榜著跨越地域的情感,把語言、歷史背景的錯置構成了年青人疏離的感情生活。令人驚訝的,是亞洲都會高速的一貫化,東京、首爾、台北、上海、北京、香港,雖然各操者不同語言,但誰走到誰的城市,都會或多或少找到認同影子,管他是建築、路標、餐館、偶像、服飾、化妝,或是情感。






<< 首頁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