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30

[社會] 紅灣半島

新鴻基地產剛公佈拆卸紅灣半島的詳情,翌日在六份香港主要報章上刊登跨版廣告,正好驗證香港報章的新聞道德:

.東方標題是「拆卸紅灣.廢料變黃金」,社論隻字不提;
.蘋果標題是「地產商勁賺62億」,社論是「拆卸紅灣半島 社會付出沉重代價」;
.明報標題是「紅灣拆建豪宅 95%物料再用」,社論是「拆建方案頗環保 補價疑點須交代」;
.星島標題是「發展商決定拆紅灣半島」,社論是「拆紅灣先平息社會反彈」;
.經濟不造頭條,放在A25版,標題是「67億巨利當前 紅灣明夏拆」,社論又是隻字不提;
.信報標題是「紅灣落實拆卸 95%廢料重用」,社論是「拆樓製造污染 經濟引導環保

金錢與道德的角力賽,我敢說這一幕是發展商新鴻基勝利,原本一個令人髮指的改建計劃,卻出現了「廢料變黃金」、「物料再用」、「巨利當前」、「廢料重用」等字眼,這些字詞雖然看似中立,卻是一面倒的以「地產商角度」出發,環保、民生、價值觀等問題束之高閣,一面倒相信了發展商公佈的數字,配合其「跨版廣告」,實在成了一個不俗的市務策略。

蘋果、信報已是略有良心,在社論中直斥其非,指所謂「環保」只是手段,把社會責任於不顧,其他報章卻是心甘命抵,尤如為地產商拍翼護航,一句自由市場,賺取利潤無可厚非,彷彿新聞道德在這個社會已蕩然無存。

最可笑是香港政府,自己弄出來的大頭佛,卻馬上跳出來無力地斥責一下,一種事不關己的心態,昭然若揭,實在是可笑又可悲。

其實,發展商早已心知理虧,一早部署了連串廣告大計,大家以為六份報章而已?其餘的報章廣告陸續有來,以金錢作為利誘,平息各位自命人民喉舌的不憤。

2004/11/29

[政治] 愛國與西九

完成有關「愛國」的短篇文章,結論沒有,體會也沒有,在霸權者簡單劃分之下,「愛」與「不愛」都是賜予的,干卿何事。

一國兩制是偉大思想嗎?執行者卻無法理解當中的意義,殖民統治者經過百多年的專制,為香港人帶來在經濟上的成就,與鄰近的中國大地相比,確實有過人之處,之不過,專制之下,偏頗的教育、小圈子政商治港、過份現代化的潛建空間等等,都令香港人成為營養不良的偏吃兒童,就連我們的政府司長局長當然也不能倖免,沒有幾分政治理念及主見之下,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他們就以為是在「一國」之下吧!

「西九」的策劃,從本質上已經出言問題,敞大的公共建築群如何與豪宅結合?博覽展覽藝術如何與本地文化溝合?文化產業最終是否有適當的人才去主導、管理及開拓呢?一切一切的疑問,我們的政府交予了私人企業,還是那些嗜財的地產發展商。

長久以來,香港都是金錢掛帥,學戲劇、玩音樂、跳跳舞都似高不可攀,猶記得在演藝學院攻讀的日子,學生們都被看成是不務正業的、自命清高的,連免費派飛的學生節目,最終都是同學們自我撐場,注滿小小的實驗劇院。當時,雖然大部分同學都有小小眾人皆醉的良好感覺,但遺憾的,始終是活在小圈子的感覺,不被認同,感覺孤獨。

管治者一心標榜自己愛國愛港的情懷外,小市民卻只求有個公平、公正、具效率、務實的政府,公投不公投,大抵香港人也愛理不理,但在黑箱之內、制度僵化之下,我對未來的政府也不存厚望,商人與政治家,畢竟就是南轅北轍,尤其早已含金匙出生的「後殖民貴族」,不沾人間煙火,難解人間疾苦。

2004/11/25

[文化] 悼黃霑

黃霑的鬼才,就是香港的文化。在我的個人回憶中,「創作人」一詞,最初只是用來形容黃霑。輝黃合作,對我來說印象不深,對顧家輝的曲與編樂,由始至終都較為吸引,黃霑的詞,原來是要年月消逝,在一些懷舊金曲節目之上,用來細味回顧的,所以昨夜,我又一個人坐在電視機前,不捨得睡。

後來我修讀電影,反反覆覆讀過黃霑拍攝《大家樂》的故事,漸漸了解到創作人的執著,了解到原來在市井拜金包裝之下,他也是一個忠於創作的人,他愛才,更甚於他愛財。

他於80年代的報紙專欄文章,曾誘惑過無數青年人投身廣告業,身變投身廣告的長輩,無不視黃霑為偶像,偶有一個與他開會共事的,都會在同輩間大事張揚,猶如小Fans攀附天王天后,很是趣緻。

在香港風華正茂的年代,電視上就出現了《今夜不設防》這一個酒色財氣的、富有香港特色的清談節目,是製造名咀的始作俑者,三位男主持又煙又酒,是豪邁,美化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回味一想,沒有黃霑,這個節目應是潰不成軍。

到慈祥鵬過聖誕、到港事顧問、到23條期間專訪葉劉淑儀,都只不過是霎眼的政治風景,一吹而過,我意識到光煇的年代原來是有盡期的,生命,原來也是有盡期的。

黃霑那種聲量過大的笑聲,是少有不惹人反感的。


2004/11/24

[司長] 為人民服務?

「我如果對社會冇承擔,我唔會做財政司司長。我本來係商界人,唔需要好似家咁活玻璃罩面,大可以閒時打高爾夫球,返半日工,放工食飯,多陪仔女,我點解要聽你發洩。」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通過電視畫面),真不敢相信這一番令人眼火爆的話語,唐英年的潛台詞呼之欲出,「我出得o黎做財爺,你o地咪咁多嗲!」,好不威風的。我認為,就算這不過是唐英年的另一次失言,卻坦率地呈現出那香港特區政府管治班子的心態,也就是「商人治港」的嚴重危機。

3司11局中,唐英年、李國章、何志平是一格,可稱為「衰衰格」,他們渾身是「戲」,滿有Show-off 情懷,自以為是presentation的專家,你問東,我答西,自以為流的是貴族的血,天生我「財」,做問責局長自不過是屈就一下,舖橋搭路向北望,終極目的是為家族爭光,名留族譜。

我時常看不過傳媒對公務員的嚴苛斥責,但面對這種自以為時的富豪大官,對社會大眾毫不關懷,對政府運作不甚了解,對權貴商賈不斷的投懷送抱,也難怪。

早年訪問過初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的唐英年,親眼(實物原大,面對面)見證到一個的高官的鸚鵡行動,問乜,他都是一派君子有禮,把背誦了的新聞稿原稿照讀,白白浪費了30分鐘,害得我連稿件也寫得一塌糊塗,成了鱔稿機器,然而,對我影響至深的,就是明白到這個政府的無可藥救,回復到一個皇帝庶民的封建年代。

權力使人腐化,權力再加上財富更會使人自我扭曲,活在一個自我建築的想像之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我相信唐英年所謂的「活在玻璃罩面」並不是傳媒(或者是大眾)賜予的,反之,這個困著唐英年的玻璃罩面是他的貴族心態,打不破,再有權有財都不過是行屍走肉。



2004/11/22

[手機] 3G 得唔得?

上個星期是3G界的大日子,一連五天在會展舉行的3G World Congress & Exhibition肯定是全球焦點,來港參加的軟硬件商達幾十間,新產品、新技術、新突破也陸續出場。

香港市民雖然對3G制式及技術等問題莫不關心,但對於本地3G供應商的產品及服務就肯定留意,尤其是數碼通大旗手早於前奏記者會已打響頭炮,公佈在聖誕期間推出3G服務。究竟香港人對3G的接受程度有多大?似乎在新供應商加入市場後自會分曉。

事實上,和記「3」推出多時的3G服務不是不好,但出戰以來似終沒有「火」,價錢、內容、服務都是不慍不火,很難激起大眾購買慾望,反之,數碼通一向「綽頭」與「服務」兩條腿走路,之前的天氣報導女郎與成人頻道都引來話題,之所謂「唔買都睇下」,正是成功銷售策略的第一步也。

如此,今個星期也有「久別重逢」的黎明新廣告,又是以俊男美女的大路橋段,新鮮感雖然欠奉,只是推出靚景大製作,大搞潮流文化想像,橋舊,未知成功如否了。

另外,上周和記也有殺著,突然傳來和記旗下內容供應商「威震四方」由陶傑擔大旗,才子文筆歷史學問兼備,魅力橫跨年齡界別,就連「帶隊」去旅行都特快成團,今次轉戰手機內容應該會牽起高潮。

至於另一低調供應商CSL又會如何應變呢?傳聞亦是下月登場,預計推出的政治漫畫當然可取一些話題,但長遠的服務卻未見外洩,但觀乎CSL一向低調政策,面對兩大擅於宣傳推廣的競爭對手,後事難料矣。

依我之見,「3G之戰」的關鍵點在於各家的銷售策略,你一招,我一擋,連場好戲,聲「色」俱備,到時消費者選擇多多,真可以「慢慢睇、慢慢揀」了。

2004/11/18

[香港] 一場足球賽

一場巧合而成的世界盃外圍分組賽,真正令香港人重新思索自己的身份問題。各自表述之下,愛國波、良心波、兄弟波、父子波、爭氣波、默契波,港人自講,內地人又講,7比零的結果是否公平公正已不重要,問題是,香港人因何突然由自信巨人變成小啞吧?何時化身成寄人籬下的可憐蟲?

是97問題?還是董建華的7年敗績?現今香港人,甚至更會自愧不如澳門黃賭毒小埠!

是不是每一個香港人都習慣以金錢衡量地位、身份、尊嚴?有時真感嘆香港人看得太多電視、電影而看壞了腦袋,把日常身份價值都變成黑社會實錄:

有錢大哂。
女人要有波有籮。
做生意要不擇手段。
男女相愛要拜金主義。
夫妻相處是爾虞我詐。

現代城市不斷吞噬人際關係,在香港,情況更壞,連法治、文化、良心等也被侵蝕。究竟是我等「七字頭」中年太過沉溺於盛世的八十年代,還是我未習慣後現代一貫的顛沛流離,人間之樂,莫非只剩下半島据扒、海名軒八十層高的豪庭夜色。

當標榜公平競爭的綠茵上也呈現下滑的自我時,我開始明白一個盛世時代的告終,也明白到一個無助弱者的感受。

2004/11/17

[文化] 陳文茜--想像的香港

參加了「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的第四節論壇,台上講者中突如其來了陳文茜。說她突如其來,是因為她的名字及資料只編印在臨時單張之上,連場刊內的論壇簡介也不見她的芳名,這位來自台灣的多元化創作人,既是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又會著書立論,雖然未曾拜讀過她的論述,但這次她的講話倒是值得一談。

這一節的主題為「文化與城市」,陳文茜則以「想像的香港」作為自己的演講題目。在她的想像之中,香港是中國的一個映照城市,來到香港,不只是想像香港,還想像到中國,她拿了在法租界後的上海與後殖民時代的香港比照,認為香港其實只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城市,香港的繁榮是建築在中國的歷史遺憾之中,香港人似乎不值得去尋找自己的歷史。

更有趣的,是她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崇拜,她認為香港文化就是不斷時髦的商品文化,她以Hermes 的 Kelly Bag作為例子,Kelly Bag 的普及化正好顯示出香港人一種追求時尚的流行文化,是獨一無二的,是全球難得一見的。

她說香港人應該放棄「古典」,追求把「商品變為文化、文化變為商品」的一個境況。

老實說,作為香港人,我非常討論陳文茜這一套立論,說得動聽一點,她的論述是打倒 high culture,但難很一點,是以物質量度文化,與地產商論述文化一樣,是事倍功半的,當然,我作為一個香港普及文化的生產者之一,對香港普及文化的盛況應感自豪,然而,社會上現正貧乏的,正是人文精神的培養,一些物質以外的生活追求。

香港步向「大陸化」雖然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享受了多年來廉政、法治、自由、公開的生活,每向「大陸化」走前一步,我們的優勢就會退一步了。


2004/11/16

[電影] 電影業面臨衝擊

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很多人的生活模式,同時,也打破了很多人的飯碗。歌星、音樂人老早已開始在熒幕前呼籲大家停止非法下載,成效如何?至今未見答案。

另一邊廂,荷里活七大巨頭電影公司已向非法下載電影的網民發出警告,準備向他們提出起訴,同時,也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期望懲罰與教育雙管齊下,可在下載電影尚未普及前制止,避免出現如今唱片業的重大危機。

荷里活電影巨頭似乎已做好準備,然而,「東方荷里活」的電影老闆又如何招架呢?要知道,美國的寬頻滲透率遠遠低於香港,非法下載電影的情況未算普及,反觀在香港,寬頻服務滲透率高、費用低廉,未知幾多非法下載活動日以繼夜地進行,特區政府不宣傳、不指導,電影公司又未有警覺,相信在寬頻公司提升網絡速度之時,隨時會變成本地電影業告別之日。

互聯網上的「點對點」傳送是否無法制止呢?是……又或不是。無法制止的是用戶間的數據交流,資訊自由流通,但能制止的,是網絡用戶的不良心態,教育、宣傳、甚至是獎勵舉報活動都是可行措施,大家不見BSA(商業軟件聯盟)成立後確實制止了翻版軟件蔓延之勢。如此,總好過電影老闆們在電影落畫後匆匆出版超低價VCD,賤賣知識版權。



[設計] 設計遊--灣仔

由11月12日起的一個月來,一個名為「設計遊──灣仔」的活動,好玩之處除了欣賞多位本地設計師的作品外,更獨特的是參觀者要遊走灣仔區十二個景點,當然不是金紫荊廣場、時代廣場等惹人生厭的景點,地點反而是十二個「潮爆」的灣仔人氣店舖,十二個景點與人物各有特色,鍾意唔鍾意,悉隨尊便。

難得有心人花心思搞搞震,又可順道行街購物,何樂不為?

[文化] 回應龍應台

2004年11月15日,《文匯報》副刊記者錢華訪問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馮浩賢,回應龍應台在「文化政策與公民社會──香港有甚麼可能?」講座中的批評。

馮浩賢的回應相當官腔,在記者轉述的文字中,他強調香港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做了很多事情,包括2003年4月文化委員會向政府呈交了《文化委員會政策建議報告》。

馮浩賢表示:「我們怎樣沒有文化政策和藍圖?這個報告就勾畫了香港文化發展的方向,是香港未來文化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政府會跟進和逐步落實報告內就文化發展的原則和策略所提的建議。」

可惜的是,文章中後半部大概是「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的宣傳稿件,沒有再提及如何落實推廣文化發展及藝術教育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文章中沒有一句提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我相信,這位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馮浩賢應該心裡有數,明白現時鬧得火紅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曾司長的事,馮先生的職責,只不過是推廣一下「亞洲文化合作論壇」。

壁壘分明,各自為政,正好呈現出香港特區政府的一貫辦事方法,在政制檢討如是,連推行文化政策也毫不例外。

上星期有龍應台的講座,本星期是“高瞻遠矚”的「亞洲文化合作論壇」,前者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辦的,後者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主辦,雖然兩者目的各異,但卻令人感受到香港特區政府的文化取向與價值觀。

順帶一提,在「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的第一節公開論壇中,講者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及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可見官方味道濃厚,地位“非凡”,然而,令人氣餒的是,這一節論壇中將由「上海灘」創辦人鄧永鏘講述:「如何建立文化修養」,實在叫人搖頭慨歎。

2004/11/15

[電影] 小白龍之情海翻波

吳宇森在出席浸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的記者會上,訴說荷里活電影制度僵化,扼殺了導演創意,電影人花過多時間在政治鬥爭的會議上云云,不過,荷里活如是,香港又何嘗不是呢?

看葉偉信由《生化壽屍》、《爆裂刑警》開始,到之後的《神偷次世代》、《朱麗葉與梁山伯》、《2002》、《五個嚇鬼的少年》、《乾柴烈火》、《大城小事》等作品,我所看到的,是作品產量迅速增長,卻看不見在質的改進,似乎,在這位導演的成熟進化過程中所呈現的,是導演不停地被商業電影的主流所融化。《生化壽屍》與《爆裂刑警》的黑色幽默已經無需再講,但到葉偉信近期的作品就只剩下半點生硬幽默感,對電影的主調及主題已無能為力。

近作《小白龍之情海翻波》似乎也未見扭轉之勢,雖然把現代俚語及生活形態注入古代場景,但娛樂性也只是公式化,嬉戲兒戲有之,真緻感情欠奉。事實上,要拼湊出這種瘋狂鬼馬的作品,必要先構造出一個真緻的主題,再配合天馬行空的對話、美術、攝影、音樂、調度等,融會貫通,創造出最有趣的後現代作品,《91 神鵰俠侶》成功,兩集《西遊記》成功,《92黑玫瑰對黑玫瑰》也很成功。

可惜的是《小白龍之情海翻波》只是徒有軀殼,人物情感關係不深,一味以「姑茲」(戲謔 Gucci )及現代人俚語等硬笑話來充撐,更顯見主題的空洞,何況,在處理鏡頭、美術、攝影、剪接等技法上,葉偉信的處理遠遠不及劉鎮偉,甚至李力持。

2004/11/13

[電影] 公主復仇記

彭浩翔執導的《買兇拍人》及《大丈夫》算是商業主流電影中的清泉,前者專注戲謔殺手電影類型,注入地道市井思維,後者更是明刀明搶借鏡《無間道》,把玩黑幫電影格局,成功拍小男人心態的偷情公路電影,顛覆傳統。

《公主復仇記》作為彭浩翔第三齣作品,觀眾自然有所期望,今回作品是描寫少女心態,寫少男少女恩怨角力,劇情雖然散漫,幸好擺脫傳統道德枷鎖,坦坦白白,呈現出「八字頭」一代的愛情觀念。

故事沒有張力,大概連結局也是意料之內。導演功力的呈現反而在頭段的零碎篇幅,配合尾段刻意的傳統調度,兩者湊合,老實說,並不成熟。但,這種混雜的顛覆性很強,很刻意,似乎成為導演對抗商業主流電影的一種方法。反之,片中大量的音效有點喧賓,尤其在簡化的鏡頭調度之下,聲音、影像各自為政,很難牽動觀眾情緒,甚至會被看成是導演眼高手低的實證,算是敗筆。

三位主要演員表演平平,未能融入角色,有別與《買兇殺人》、《大丈夫》兩片的幕前強陣,或者,不論是葛文輝、張達明,又或是曾志偉、毛舜筠、陳小春、杜汶澤,這些名字都是天生喜劇之材,擅於把持於鬧劇與正劇之間,完全符合導演需要,甚至為電影建立了一套風格、一種特色,這方面,吳彥祖、鍾欣桐、陶紅都表演得無能為力。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