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31
[電影] 誘心人
看《誘心人》看得沉重,現代夫妻情侶們的互信關係,竟然建立在謊言之上。你情願聽美麗的謊言,還是愛聽殘酷的真話?
城市故事本來是平平無奇,卻因為那些血淋淋的對白而變得咄咄迫人,我深信,人在最激動的時候,一切的心底話語就會爆裂出來,毫無包裝,赤裸裸的,所以,都市人確是擅於隱藏的動物,是一條活在城市森林中的變色龍。
此外,《誘心人》的伏筆帶來了英美關係的聯想,美國人──自由、放蕩,英國人──傳統、內儉,這一切價值觀原來都是浮光掠影,人心才是最基本,最難測的。奇怪的是,電影同時為我帶來了當下美國、英國聯手入侵伊拉克戰爭的意想,一句平常謊言,卻帶來了幾多生靈塗炭。
城市故事本來是平平無奇,卻因為那些血淋淋的對白而變得咄咄迫人,我深信,人在最激動的時候,一切的心底話語就會爆裂出來,毫無包裝,赤裸裸的,所以,都市人確是擅於隱藏的動物,是一條活在城市森林中的變色龍。
此外,《誘心人》的伏筆帶來了英美關係的聯想,美國人──自由、放蕩,英國人──傳統、內儉,這一切價值觀原來都是浮光掠影,人心才是最基本,最難測的。奇怪的是,電影同時為我帶來了當下美國、英國聯手入侵伊拉克戰爭的意想,一句平常謊言,卻帶來了幾多生靈塗炭。
2005/01/26
[香港] 回應曾俊華文章
「好的唔靈,醜的靈」今次又被記者朋友估中。
曾俊華幾周前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怕競爭,便不應做生意」,說罷,小記私下估計,不出幾星期,曾俊華就要「補鑊」了。事實上,小記挑通眼眉,明白「李家」在香港的地位高深莫測,曾局長的坦白直率,隨時會召來苦果,而在官府城門之下,在董先生一貫大宅門式的封建官治之下,曾局長──註定是需要「補鑊」(或「被懲罰」)。
故此,這一篇關於「數碼港」的文章出爐,是罕有的高調,是罕有的有一個小小局長來斥責立法會議,連消帶打,也試圖駁斥一面倒的輿論。之不過,文章成效肯定欠奉,反而隨時影響曾局長的民望,惹起數之不絕的批評。
「數碼港」是否官商勾結之論其實並未蓋棺,但眾所周知,就是至今最大得益者不是數碼,不是香港,不是政府,不是業界,不是市民,而是地產發展商,所以,今日民間一窩蜂群起喝罵西九,是不想重蹈覆轍,不想浪費資源,不想「文化」一詞白白犧牲。
事實上,當日數碼科技界人士對「數碼港」計劃雖然不表認同,但反對的聲音小,他們明知得益者不是本地的科技產業,但想像「數碼港」會帶來一大批國際科技人才、投資者,這或許能助本地科技產業,故此,也沒有強烈反對的動力。
再者,當日政府公佈了一大堆響噹噹的名字,聲稱包括思科、CMGI、惠普、華為、萬國商業機器、聯想、微軟、甲骨文、Pacific Convergence Corporation、Portal、Silicon Graphics、軟庫、Sybase及雅虎等14家跨國公司已簽署了意向書,原意成為數碼港的主要租戶,並且,揚言超過70家本地及海外公司表示有興趣成為租戶。這也難怪當年在科技業界的反對聲音不大。之不過,今日回望,除了擁攬政府大型招標工程的幾間科技公司外,其他具實力的跨國科技公司都沒有走入數碼港。
香港市民又怎會甘心再一次成為愚民,文化界又怎會甘心再一次被出賣。
說回頭,曾俊華這一會是被迫上戰場,明知不可行而行之。記者朋友訴說當日這句「怕競爭,便不應做生意」是在記者「威迫」下曾局長的一時快語,然而,這快語加上近日捉拿網上BT盜版的偉績,卻被迫走入西九這個焚燒中的項目之中。
也難怪香港記者不慣常刁難高官,因為明知高官活在深宮之內,有口難言,一時的心底說話,隨時令他們仕途蒙上污點。如此深宮,也實在令人搖頭嘆息矣。
曾俊華幾周前說了一句擲地有聲的「怕競爭,便不應做生意」,說罷,小記私下估計,不出幾星期,曾俊華就要「補鑊」了。事實上,小記挑通眼眉,明白「李家」在香港的地位高深莫測,曾局長的坦白直率,隨時會召來苦果,而在官府城門之下,在董先生一貫大宅門式的封建官治之下,曾局長──註定是需要「補鑊」(或「被懲罰」)。
故此,這一篇關於「數碼港」的文章出爐,是罕有的高調,是罕有的有一個小小局長來斥責立法會議,連消帶打,也試圖駁斥一面倒的輿論。之不過,文章成效肯定欠奉,反而隨時影響曾局長的民望,惹起數之不絕的批評。
「數碼港」是否官商勾結之論其實並未蓋棺,但眾所周知,就是至今最大得益者不是數碼,不是香港,不是政府,不是業界,不是市民,而是地產發展商,所以,今日民間一窩蜂群起喝罵西九,是不想重蹈覆轍,不想浪費資源,不想「文化」一詞白白犧牲。
事實上,當日數碼科技界人士對「數碼港」計劃雖然不表認同,但反對的聲音小,他們明知得益者不是本地的科技產業,但想像「數碼港」會帶來一大批國際科技人才、投資者,這或許能助本地科技產業,故此,也沒有強烈反對的動力。
再者,當日政府公佈了一大堆響噹噹的名字,聲稱包括思科、CMGI、惠普、華為、萬國商業機器、聯想、微軟、甲骨文、Pacific Convergence Corporation、Portal、Silicon Graphics、軟庫、Sybase及雅虎等14家跨國公司已簽署了意向書,原意成為數碼港的主要租戶,並且,揚言超過70家本地及海外公司表示有興趣成為租戶。這也難怪當年在科技業界的反對聲音不大。之不過,今日回望,除了擁攬政府大型招標工程的幾間科技公司外,其他具實力的跨國科技公司都沒有走入數碼港。
香港市民又怎會甘心再一次成為愚民,文化界又怎會甘心再一次被出賣。
說回頭,曾俊華這一會是被迫上戰場,明知不可行而行之。記者朋友訴說當日這句「怕競爭,便不應做生意」是在記者「威迫」下曾局長的一時快語,然而,這快語加上近日捉拿網上BT盜版的偉績,卻被迫走入西九這個焚燒中的項目之中。
也難怪香港記者不慣常刁難高官,因為明知高官活在深宮之內,有口難言,一時的心底說話,隨時令他們仕途蒙上污點。如此深宮,也實在令人搖頭嘆息矣。
2005/01/25
[網絡] 誰是科技英雄?
上星期,小新聞一則,Yahoo!酋長楊致遠(Jerry Yang)訪港參加會議,論及近年的對手Google及Yahoo!未來動向,相比數年前,今次貼身追訪楊致遠的記者明顯減少,當年被譽為「鑽石王老五」的青年才俊今日卻只談生意,沒有花邊小道新聞,也沒有密會女明星的消息。
誠然,IT界內的一切已轉趨平淡,實事求是的,Yahoo!的魅力不再是酋長的長相或身家總值,反之,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Yahoo!至今仍然擁有的每月經常用戶超過3.45億人,每月網站瀏覽次數高達885億次。數字壓倒一切,科技──還是以人為本的。
當無數的入門網站及內容供應商無聲無息地消失之後,我更發現Yahoo!的魅力日增,尤其面對非常非常強勁的對手Google之勢,Yahoo!卻不死守搜尋功能,一方面加入「個人化」及「相關性」的搜尋服務,另一方面又不吝嗇地發展內容資訊及加大電子郵箱內容,成功維繫到龐大的用戶群。
大家作為用戶當然也暗自明白,免費服務不會毫無條件地提供,現今,雅虎也已經透過收費服務,建立各方面的商業模式,據報道,目前收費服務佔總收入25%,在美國已有逾800萬名收費用戶。
所以,今日楊致遠身家下跌,我始終認定他是科技界中一位不可多得的英雄,他能文亦武,集技術與市場觸角,尤其是對品牌形象的保護更是一絲不苛,今次他透露了未來幾年將強化多媒體匯流上的服務,也表明未來Yahoo!將進一步結合手提電話、電視及其他家電上網等服務,或者,這就是全環網上服務供應商的明燈,為業界人士指點迷津。
2005/01/19
[創意] 香港電影走向黃昏
剛學過福特主義與後福特主義的理論,思前想後,想找出一個「會生金蛋」的點子,如何以文化包裝商業?如何洗脫冷淡無味的工廠模式?尤其是我這等自命有點文化枷鎖的書呆子,功利與文化,老是想著如何化解這令人頭痛的二元問題。
後來看《功夫》,想起周星馳。
90年代的周星馳是盛世電影年代的工業產品,90至92這三年間,周星馳參與的電影共有26部,當中絕大部份是掛頭牌的主角,也很難不把這些電影稱之為「粗製濫造」,甚至他的演技,也如倒模一般,一套接一套,工廠化得很。
到今天,三年製作期的《功夫》,雖然未必是經典留世之作,但從行銷策略來看,卻顯見幕後人的精雕細啄。從上年10月開始了周星馳與香港大學李歐梵的對話開始,一連串的內地大學論壇,多篇深具分析力的專訪文章,加上幾多來頭似乎很大的榮譽獎勵,周星馳變成了創意文化的圖騰。
這與90年代末,本地傳媒文化人掀起討論「周星馳現象」的時代有所不同,不同之處是當年的周星馳對學者或文化人的評價嗤之以鼻,只以一貫不著邊際的解說化解,到如今,周星馳多次踏上大學台階,以文化角度分析去看「中國功夫」、「李小龍」等,這個轉變,除了帶來一丁點的學術地位外,也直接把這種本土得很的電影工業產品推向內地市場、推向日本市場,甚至歐美更大更廣的市場。
這內涵的後福特主義,明顯勝過只是借調場景的周潤發,周潤發由西方眼中的東方英雄變成荷里活影城內的異族,經過一論的騰折過程(包括學習美式英語、配合荷里活演員的公會及經理人制度),活脫脫就是洗掉了紫砂茶壺上的茶垢。
這些年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默默地試驗著東方的電影市場,無聲無色地投資過幾套內地及香港電影(如徐克的《順流逆流》、馮小剛的《大腕》等),幕後人似乎已滲透箇中的奧秘,試圖買下茶壺又不洗掉壺上的茶漬。反之,香港電影老闆卻欠缺了這點點世界觀,呼天搶地的還在向特區政府求援,糾纏於內地市場對港產電影的進口數目,彷彿電影工業等同六、七十年代的成衣或塑膠花,Quota定輸贏。
香港政府無能,無文化眼光,也無環球世界觀。一份原本可以是氣派不凡的施政報告變成一份充滿土氣的共產黨下的工作報告,特區政府對文化的定義,大概就是博物館的數目、演奏會的大小,最貼身的,或者只是計算了參觀的人流數目而已。
這種沒有視野、忽略歷史的政策論,相信也難為香港的電影工業開展甚麼希望,取終可能是港產電影中的明星、制度全面移居大陸,完全淘空了曾經風靡亞洲的香港電影工業。
後來看《功夫》,想起周星馳。
90年代的周星馳是盛世電影年代的工業產品,90至92這三年間,周星馳參與的電影共有26部,當中絕大部份是掛頭牌的主角,也很難不把這些電影稱之為「粗製濫造」,甚至他的演技,也如倒模一般,一套接一套,工廠化得很。
到今天,三年製作期的《功夫》,雖然未必是經典留世之作,但從行銷策略來看,卻顯見幕後人的精雕細啄。從上年10月開始了周星馳與香港大學李歐梵的對話開始,一連串的內地大學論壇,多篇深具分析力的專訪文章,加上幾多來頭似乎很大的榮譽獎勵,周星馳變成了創意文化的圖騰。
這與90年代末,本地傳媒文化人掀起討論「周星馳現象」的時代有所不同,不同之處是當年的周星馳對學者或文化人的評價嗤之以鼻,只以一貫不著邊際的解說化解,到如今,周星馳多次踏上大學台階,以文化角度分析去看「中國功夫」、「李小龍」等,這個轉變,除了帶來一丁點的學術地位外,也直接把這種本土得很的電影工業產品推向內地市場、推向日本市場,甚至歐美更大更廣的市場。
這內涵的後福特主義,明顯勝過只是借調場景的周潤發,周潤發由西方眼中的東方英雄變成荷里活影城內的異族,經過一論的騰折過程(包括學習美式英語、配合荷里活演員的公會及經理人制度),活脫脫就是洗掉了紫砂茶壺上的茶垢。
這些年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默默地試驗著東方的電影市場,無聲無色地投資過幾套內地及香港電影(如徐克的《順流逆流》、馮小剛的《大腕》等),幕後人似乎已滲透箇中的奧秘,試圖買下茶壺又不洗掉壺上的茶漬。反之,香港電影老闆卻欠缺了這點點世界觀,呼天搶地的還在向特區政府求援,糾纏於內地市場對港產電影的進口數目,彷彿電影工業等同六、七十年代的成衣或塑膠花,Quota定輸贏。
香港政府無能,無文化眼光,也無環球世界觀。一份原本可以是氣派不凡的施政報告變成一份充滿土氣的共產黨下的工作報告,特區政府對文化的定義,大概就是博物館的數目、演奏會的大小,最貼身的,或者只是計算了參觀的人流數目而已。
這種沒有視野、忽略歷史的政策論,相信也難為香港的電影工業開展甚麼希望,取終可能是港產電影中的明星、制度全面移居大陸,完全淘空了曾經風靡亞洲的香港電影工業。
2005/01/17
[香港] 好一場官商勾結的夢
香港政府搞甚麼,衰甚麼,原因除了是董特首的短視眼光外,更麻煩的是一套「官商合盟」,所謂「官商合盟」,實實在在就是官商勾結的政策,甚麼諮詢委員會、援助基金等等,都不過是政府分餅仔的招數。
這當然並非無的放矢,細閱董班子裡,最出鋒頭的幾位都是大家族的太子爺,他們看慣老式傳統生意手腕,重視關係網絡,講究圓滑詞彙,更麻煩的,是他們身邊都有一群又一群的、如狼似虎的既得利益者。
早前的「維港巨星匯」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私相授受,委員會制變成私人派對,當東窗事發,又一句永恆的「個別事件」交待,怎說得過去!這一幕又一幕的「官商合盟」的世界觀不但白白耗用了香港納稅人的財產,更愈來愈把香港新生代推向現代化的死角,成產出一個又一個功利投機份子,當然,也壓迫出現今「統治」與「民間」兩極化的死胡同。
如今董特首高喊「扶貧」,我卻夢見商家們突然變身成「大慈善家」,加入一個又一個的委員會、工作會,突然又出現一間甚麼甚麼的社區培訓中心,一方面為社區提供免費康樂、培訓服務,另一方面伸手向唐司長不停「度」錢。如此兩面討好有利民生的政策,當然又是一個「個別事件」了。
這幾年間,中國的關係經濟,製造了數不清的億萬富豪,他們大大聲說是關係經濟,說穿了就是這種令人生厭的「官商合盟」文化(對不起,我又一次侮辱了「文化」兩字)。
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景象,竟然會在1997後隔代萌芽,而且火焰是更進一步,有足以燎原之勢。政府說引入迪士尼樂園是有利旅遊,卻不肯清楚解釋港府變成主題樂園股東的因由,數碼港凋空了寬大的辦公間,另一邊卻在大賣豪宅袋袋平安,這些官商合作,真的很難令人信服。
大家指控他們官商勾結嗎?或者,我們的官員沒有勾結,只是一心廣交朋友,關係關係,殘戀於「商人好,香港人就好」的一套封建邏輯之上,這或許是出於西化不成,東方不來的後殖民心境,只是我們不是獨立個體,頭上有隻手,陰影之下,變得更是陰陽怪氣,脫離民間。
這當然並非無的放矢,細閱董班子裡,最出鋒頭的幾位都是大家族的太子爺,他們看慣老式傳統生意手腕,重視關係網絡,講究圓滑詞彙,更麻煩的,是他們身邊都有一群又一群的、如狼似虎的既得利益者。
早前的「維港巨星匯」其實只是冰山一角,私相授受,委員會制變成私人派對,當東窗事發,又一句永恆的「個別事件」交待,怎說得過去!這一幕又一幕的「官商合盟」的世界觀不但白白耗用了香港納稅人的財產,更愈來愈把香港新生代推向現代化的死角,成產出一個又一個功利投機份子,當然,也壓迫出現今「統治」與「民間」兩極化的死胡同。
如今董特首高喊「扶貧」,我卻夢見商家們突然變身成「大慈善家」,加入一個又一個的委員會、工作會,突然又出現一間甚麼甚麼的社區培訓中心,一方面為社區提供免費康樂、培訓服務,另一方面伸手向唐司長不停「度」錢。如此兩面討好有利民生的政策,當然又是一個「個別事件」了。
這幾年間,中國的關係經濟,製造了數不清的億萬富豪,他們大大聲說是關係經濟,說穿了就是這種令人生厭的「官商合盟」文化(對不起,我又一次侮辱了「文化」兩字)。
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景象,竟然會在1997後隔代萌芽,而且火焰是更進一步,有足以燎原之勢。政府說引入迪士尼樂園是有利旅遊,卻不肯清楚解釋港府變成主題樂園股東的因由,數碼港凋空了寬大的辦公間,另一邊卻在大賣豪宅袋袋平安,這些官商合作,真的很難令人信服。
大家指控他們官商勾結嗎?或者,我們的官員沒有勾結,只是一心廣交朋友,關係關係,殘戀於「商人好,香港人就好」的一套封建邏輯之上,這或許是出於西化不成,東方不來的後殖民心境,只是我們不是獨立個體,頭上有隻手,陰影之下,變得更是陰陽怪氣,脫離民間。
2005/01/11
[電訊] 兩敗俱傷的開放與監管
裁員事件,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之不過,和記搭上電訊管理局之名,就成為熱鬧新聞,也突顯了長期以來電訊管理局與各大、中、小型電訊商的恩怨情仇,生生不息。
由國際長途電話、寬頻互聯網、固網電話、到今天所談的大氣頻譜的爭拗,各電訊商由專注技術發展,漸漸鍛鍊成針對政策的專家,一批又一批法律智囊與電訊管理局鬥智鬥力,平白浪費了很多精神與時間,潛移默化,電訊商也變成無所承擔,忽略遠景。
電訊管理局成立於93年,官方論述當年是「壟斷年代」,因為開放政策,引入競爭,令消費者可用相宜價格,選擇多元化嶄新服務,不過,電訊業的營商環境確實因此而作出改變,有所犧牲,老闆們驚覺專利原來不是必然,積極抗爭原來也不只是小市民特權;從此,香港電訊業進入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也令從業員薪酬如坐過山車,長期飯票不保,這是在城市現代化下競爭使然,如海嘯巨浪,誰也擋不了,也走不了回頭路。
由國際長途電話、寬頻互聯網、固網電話、到今天所談的大氣頻譜的爭拗,各電訊商由專注技術發展,漸漸鍛鍊成針對政策的專家,一批又一批法律智囊與電訊管理局鬥智鬥力,平白浪費了很多精神與時間,潛移默化,電訊商也變成無所承擔,忽略遠景。
電訊管理局成立於93年,官方論述當年是「壟斷年代」,因為開放政策,引入競爭,令消費者可用相宜價格,選擇多元化嶄新服務,不過,電訊業的營商環境確實因此而作出改變,有所犧牲,老闆們驚覺專利原來不是必然,積極抗爭原來也不只是小市民特權;從此,香港電訊業進入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也令從業員薪酬如坐過山車,長期飯票不保,這是在城市現代化下競爭使然,如海嘯巨浪,誰也擋不了,也走不了回頭路。
2005/01/03
[網絡] 沒有天災的島嶼
自然界的威力,確實比任何「超級電腦」都要強勁。
東、南亞地區一向都是貧富懸殊的國家,富的可以連年建立數碼城市,發展成歐美科技公司的後勤基地,很多跨國電訊商早幾年已把熱線支援中心搬到印度、馬來西亞一帶,客戶在美國某小鎮致熱查詢,接聽的服務員卻原來身在地球的另一端,他不斷為客戶解答電腦疑難,卻其實從未到過甚麼「沃爾瑪」或「麥當勞」。
在全球化之下,這個跨國服務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連電訊以外的公司都陸續實行,無論是信用卡查訊、禮品訂購等等,都有賴東、南亞地區的後勤支援。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就是介紹一間屬於美國企業的熱線中心,如何為南亞職員改變文化差異,例如改變口音、善用美式俚語、認識美國政治社會人物、區分州份省份等等,專人開班教授,務求令查詢客戶蒙在鼓裡,分辨不到電話服務員身在何地。
互聯網的跨國性,電訊科技的高速交流,促成了所謂地球村的概念,作為村民,我們總希望村內有一片優美的環境、平靜的生活,也好讓都市人在餘閒時作渡假偷閒之用。早前報載一名22歲的電子遊戲玩家花費了2.65萬美元購買了一個只在電腦遊戲中存在的島嶼,這個虛擬島嶼包括一個巨大的城堡和美麗的海灘,島主可以讓他人來自己的島上來採礦或淘金,並徵收稅款,而且,遊戲中的貨幣可透過開發公司兌換成真正的貨幣。遊戲開發者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時刻,認為網上世界得以進行真正的商業活動云云。
或許這個虛擬島嶼上不會有天然災害,之不過,網民卻不能在電腦機前感受到撲面的海風,不能感受地上的幼沙,如此的一個熒幕上的島嶼又有何用呢!
東、南亞地區一向都是貧富懸殊的國家,富的可以連年建立數碼城市,發展成歐美科技公司的後勤基地,很多跨國電訊商早幾年已把熱線支援中心搬到印度、馬來西亞一帶,客戶在美國某小鎮致熱查詢,接聽的服務員卻原來身在地球的另一端,他不斷為客戶解答電腦疑難,卻其實從未到過甚麼「沃爾瑪」或「麥當勞」。
在全球化之下,這個跨國服務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連電訊以外的公司都陸續實行,無論是信用卡查訊、禮品訂購等等,都有賴東、南亞地區的後勤支援。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就是介紹一間屬於美國企業的熱線中心,如何為南亞職員改變文化差異,例如改變口音、善用美式俚語、認識美國政治社會人物、區分州份省份等等,專人開班教授,務求令查詢客戶蒙在鼓裡,分辨不到電話服務員身在何地。
互聯網的跨國性,電訊科技的高速交流,促成了所謂地球村的概念,作為村民,我們總希望村內有一片優美的環境、平靜的生活,也好讓都市人在餘閒時作渡假偷閒之用。早前報載一名22歲的電子遊戲玩家花費了2.65萬美元購買了一個只在電腦遊戲中存在的島嶼,這個虛擬島嶼包括一個巨大的城堡和美麗的海灘,島主可以讓他人來自己的島上來採礦或淘金,並徵收稅款,而且,遊戲中的貨幣可透過開發公司兌換成真正的貨幣。遊戲開發者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時刻,認為網上世界得以進行真正的商業活動云云。
或許這個虛擬島嶼上不會有天然災害,之不過,網民卻不能在電腦機前感受到撲面的海風,不能感受地上的幼沙,如此的一個熒幕上的島嶼又有何用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