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30

[電影] 戀愛地圖

在這一幅戀愛地圖之上,大頭針釘著的位置是東京、台北與上海,少男少女的單戀、相戀與苦戀,交纏的一幕又一幕的片段,純純的,白白的,斷續的,甚至是……蒼白的。

三位導演下山天(東京篇)、易智言(台北篇)及張一白(上海篇)都傾力嘗試營造出動人感覺,之不過,無feel就是無feel,我甚至感受不到電影中有甚麼細緻的感情描寫,陳柏霖(東京篇)與李小璐(上海篇)的刻意演繹也看得我不太舒服,雖然三位導演算得上有點經驗,但遇上乏味的劇本也只能舉手投降。

「東京篇」中的主調是「偶遇」,但那種囉囉唆唆的獨白卻未能帶來效果,只讓人覺得是在臨摹王家衛,陳柏霖也在仿造金城武;「台北篇」中的語言錯亂算得上是最惹人好感的,劇本上的最後留空也有神采,而且,范曉萱與加瀨亮的演繹較為自然,也記一功;「上海篇」就只能稱為失手之作,劇本上的男女角其實未有交流融會的機會,一句「再見」來得太快,那句「我愛你」也來得太早。

顯然,電影情理於我不吸引,吸引我的是整齣影片的市場策略。發生在亞洲三個都會的愛情故事,情侶組合都是「日本人拼中國人」,而且同樣是年青的、潮流的象徵人物,故此,「香港」的缺席實在惹人深思,香港──作為被官方論述為亞洲中「國際化」及「創意中心」的一個重要城市,怎會不被製片人看上一眼!就連最能風靡全球華人的香港演員也缺席了,怎不叫人心痛!

或者,是因為大陸加上日本資金的緣故,但作為香港人,眼見銀幕上的上海、台北與東京街頭雜沓出場,國語日語麗音齊齊揚聲,廣東話的身份何在?香港人在這部亞洲青年電影中失去身份了。

這齣電影標榜著跨越地域的情感,把語言、歷史背景的錯置構成了年青人疏離的感情生活。令人驚訝的,是亞洲都會高速的一貫化,東京、首爾、台北、上海、北京、香港,雖然各操者不同語言,但誰走到誰的城市,都會或多或少找到認同影子,管他是建築、路標、餐館、偶像、服飾、化妝,或是情感。


2005/03/28

[小說] 黑夜之後

遺失了很久的經驗,一口氣幾小時看完了村上春樹的新作《黑夜之後》(Afterdark),感覺是──村上春樹真的變了,以我,作為讀者,變的可能更多。

由深夜11點56分到明晨6點52分,小書的架構其實像是二流小說,或者,算得上老掉牙的敘事風格。村上春樹的「變」,是少了天馬行空的想像,沒有了從天而降、如雨般灑落的青蛙雨場景,反之,從一開始,村上春樹提供了一個主觀鏡,讓觀眾(或讀者)在真實時間描述下,享受穿梭真實城市與虛擬空間的快感。

如此,就有了一個瑪麗(女主角)的姊姊這個奇怪的角色,超乎寫實的,從頭到尾都是躺在床上,置身在一個不知名的空間,似是妹妹瑪麗的一個心靈對照,又似是讀者夢寐以求的一個完美幻像。

很喜歡小說中的姚色公寓「阿爾伐城」(借用了尚盧高達的電影名字),活像一種身處空虛都市內的伊甸園,有人,有愛,有相互扶持,有路見不平,瑪麗最終還是選擇在「阿爾伐城」度過這個夜晚。作者村上春樹今次帶領讀者遊走的是城市人的心靈深處,瑪麗遇到了中國來的妓女、遇到了「阿爾伐城」的女掌櫃、兩位雜務員,真正教她大開眼界,有所領悟。

姊姊與妹妹的關係雖然是疏離,一睡一醒,一美麗一平凡,一光明一黑暗,但兩姊妺卻擁有一同的歷史與記憶,藉著這姊姊的關係,瑪麗遇上了高橋,也遇到了這所名為「阿爾伐城」公寓。

高橋的角色算不上吸引,性格簡單得如你如我,但作為說書人,他卻是一個與讀者並肩而行的嚮導,探索這個東京晚上的點點滴滴。從故事的敘事架構及場境來看,看得出村上春樹開始悟出一條新路徑,把角色的心靈描寫置成重點,減少了以往以少年性幻想作為賣點的老調,作者關心東京這個城市,細緻地愛護著這個城市內被邊緣化的人。

而我,這位讀者,在經歷多人生高低起落之後,如今看村上春樹的新作,多了幾份切入思考的角度,減卻了當日迷糊的、不能自拔的陶醉。最令我感受深刻的,當年看村上春樹作品是「潮流」、是「符號」,是外在的認同價值使然;到如今,才開始著眼於他筆下的心靈世界,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場景,正如這一幅從城市天空俯視而下的鳥瞰圖,是如此的落寞,如斯的真實。


2005/03/26

[社會] 手電社會學

手機──十多年前是一個大水壼,定性為大人物、老闆級的身份象徵,但到今日,是人有我有,全港估計共有680萬部,處身在700多萬人口的香港,比例之大,令人乍舌。總之,人人手執一機(或兩機),大人如是,青年人如是,連小朋友差不多也如是。當然,小朋友應否用手機又是另一個社會課題。

英國專家認為八歲以下不宜使用手機,擔心輻射會影響腦部發育,不過,據調查顯示,香港小孩最早擁有手機的年齡是六歲,而六歲至十五歲的香港小孩手機擁有率為29%,相比其他亞洲國家,數字超於澳洲及日本的25%,也「贏」了新西蘭及新加坡的24%。

究竟六歲小孩是否須要使用手機呢?生產商舉了一堆例子,例如父母能追蹤小孩行蹤、方便應付緊急事故、加強小孩社交溝通能力云云,如此,生產商又出師有名,製造一些適合小孩應用的手機,大開賺錢門徑。

雖然醫學上的不良影響還未能完全成立,我還是建議不要讓兒童過早使用手機,君不見香港人在過份依賴手機之下,對約會時間的觀念、對書寫溝通的方式等均越見模糊。當馮小剛導演的電影《手機》揭示出讓人膽戰心驚、滿載謊言的城市故事後,我更怕兒童手機的普及帶來另一場社會風潮。

我們明知自己活在一個身份炫耀、謊言假意的社會中,怎會想下一代提早受罪呢!

2005/03/22

[香港] 當就業沒有自由時...

看電視新聞公佈失業數字,下降了,然後記者訪問了甚麼甚麼人,一大堆論據說著說著,愈看愈令我心驚。我所擔心的,是旅遊業在自由行的帶動下強力入侵,令香港人全民變成旅遊服務員,政府反而無視內部經濟失衡,開始構成一個不平行,甚至是一個不公平的社會。

情況就如往昔,一大班香港商家走上珠三角設廠,當地人既無奈又無可選擇地面對這群如狼似虎的資本家,一個又一個的走入工廠,賺取港幣,改善生活,卻活脫脫把人的差異性磨平,變成機器齒輪。我時常想,假如我生於東莞一個小鎮,既愛電影又愛文字工作,到最後,我除了可到工廠當技工之外又會有甚麼選擇?

想像歸想像,但香港如今現實也大致如此,教師怕失業,建築業開工不足,電影出品量大不如前,人人面對生活困境之際,政府的勸導竟然是快快投入「旅遊業」懷抱?這不是經濟失衡是甚麼?

當就業再沒有自由時,我懷疑政府一直掛在口邊的「經濟城市」已有名無實,年青人不能再為理想而奮鬥,整天整日都只為生活而勞累,當一個售買化妝品的售貨員,又或到迪士尼賣賣熱狗,沒有其他。記得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就算讀書不成,年青人一樣大把機會,鎖定目標,發奮向前,但如今,既得利益者不顧當下現實,還努力勸勉年青人要持續香港人這份發奮精神,確實笑話。

香港──如今還有幾多「由低做起」的機會呢?


2005/03/21

[電影] 在世界中心呼喚愛

一向對日韓電影電視都有一種偏執的抗拒,尤其是把愛情童話化得天衣無縫的、可歌可泣的,著實只能做到刺激感官的功能,眼淚流了,卻沒其他。我不是說我是一副硬心場,不會哭,更認真的說法是,我好哭,只是不想。

畢竟,曾經一個人通宵看完十多集的《東京愛的故事》,淚流披臉的看日出,也曾經追隨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煙花》、《愛的綑綁》,甚至早幾個月的《花與愛麗斯》都令我有眷戀緬懷的機會。

之不過,會看,但又抗拒,抗拒被這個不變的魔咒嵌住,感官不由自主地打翻,毫不好受。如今,這一齣由行定勳導演(之前是岩井俊二電影的副手)的《在世界中心呼喚愛》,又是回憶,又是不治之症,又是照相館,又是刻寫在校園的悄悄話。既教人難過,又叫我厭倦。

電影中確實有太多似曾相識的片段,情書也好,錄音帶也好,都成為心繫主角的月老紅線,人不在,信物還在,紅線的兩端穿越時空,同一地點,當天,今天,透過時空轉移,遇上同一樣的狂風暴雨,把「遺憾」的感覺放到最大,實實在在是一種催人眼淚的萬靈丹。

關掉電腦(好久未試過在電腦屏幕前完一齣電影!),回想之下,我卻驚訝日籍導演連綿不斷投射的「好男人情意」,片中女性都以愛情為生活目標,亞紀的青春迷人只一心一意投進男主人公的懷抱,津子的內疚不安也全為了「他」。相比起來,男主角引領全片觀眾追蹤往事,卻塑造成是片面的、無力的、無奈的,就是一心一意的忠誠好男人,倒頭來,聽了最後一盒錄音帶,來到了「世界的中心」,好男人放開心結,又有一個女子在等候著他了。

或許愛情童話就有一種投射的功能,讓觀眾代入、消耗。男觀眾成為不折不扣的好男人,女觀眾都會遇上對他從一而忠的人──嘩!諗深一層,原來是種徹頭徹尾的父權社會下的父權電影,童話化糖衣包裝下的沙文主義,我估與「沸水煮蛙」理論相距不遠。

當然,以文本閱讀,愛情童話中精心舖排著一種「細緻感覺」,尤其日籍導演,眼中恍如置入了朦朧濾鏡,甚麼生活都能譜上感人調子,回憶的前塵往事都是美麗如畫,更何況,又是動人的中學生活、初戀回憶。之不過,細心閱讀之下,「細緻感覺」往往欠缺血肉,有時,假得令觀眾有所不滿,不想深思,也不能深思。又正如我,又要看,又要發牢騷!


[數碼] 追求數字?倒不如追求效果

數字是甚麼?36、24、36就是完美嗎?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迷戀數字的人,1440dpi的打印機一定優勝於800dpi打印機,500萬像數就是好過400萬像數一點點。不過,事實並非如此,數字歸數字,效果歸效果。

正如今日一部接一部的數碼相機強力登場,都以「像數」作為宣傳焦點,但細心一看,其實數碼相機的規格千變萬化,數字大小,只是其中一個項目而已。舉一個簡單有趣的實際,妙齡小姐買了一部輕如羽毛的數碼相機,高解像的,但拍出來的照片就是一榻糊塗,效果比以往用「大牛龜」數碼相機還差,為甚麼?

這個問題沒有必然答案。但我一看照片,最重大的發現原來是小姐未能「穩手」把持相機,一個微型的按鍵,結合高解像的效果,最後變成「鬆郁濛」,難怪!

又或者說回實際一點的例子,近日坊間多見了「CMOS」技術的高解像數碼相機,大家又回到老問題了──「CCD好還是CMOS好?」。事實上,除了像數的數值有所不同外,兩種技術也有其利弊,對相片效果也甚具影響,無可否認,CCD的技術帶領了我們擁有一系列的家用數碼相機產品,但CCD的過熱及耗電問題其實對相片效果也甚具威脅,CMOS在這方面,有其優勢。

但是否「CMOS勝過CCD呢?」……哎呀!不要再掉到原始問題的圈套中,我不是講了,效果歸效果嘛,還信甚麼技術!

2005/03/16

[生活] iPod 革命成功

iPod 熱爆了。電腦商店及音響用品店都把一系列 iPod放在當眼櫃台,蘋果官方網站的首頁位置也長時間被 iPod佔據,就連電台節目主持人高調揚聲「我都買左!」,坊間行人道上撞口撞臉的都掛上兩條白色電線。究竟,iPod除了帶來音樂,還帶來了甚麼?

我估計,連蘋果首領 Steve Jobs都意想不到iPod會有今日的成就,尤其在當天推行 iPod之時,一系列蘋果的低價電腦的銷售反應都未見理想,iMac、Mac mini都是過眼雲煙,更莫提eMac。所以,當講及蘋果自創音樂制式,以「勁貴價」闖進數碼音樂市場,以及用收費模式下載 iTunes 音樂,當日的一般回響是:「有無搞錯!」

但如今,iPod令「Apple」再一次成為2004全球品牌排行榜冠軍,勝過「Google」、「Ikea宜家」及「Starbucks星巴克」等,同時,也帶起了蘋果低沉了數年的盈利數字。不過,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地的社會學家開始出現「iPod現像」。

很多社會學家均指出,iPod是一個社會現像,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文化圖騰」。時裝教父Karl Lagerfeld老早公開他是iPod迷,並聲稱個人擁有40部iPod;球壇偶像Beckham (碧咸)也被狗仔隊拍下帶著iPod跑步的照片,當然,還有很多很多荷里活及本地當紅明星「在有意無意間」與 iPod「搞上關係」。iPod原來已經是一種 Dress Code (社交服飾的標准),一種新文化的標記。

當時裝名牌LV已推出了 iPod專用皮套,其他牌子據聞也在積極趕工之中。

2005/03/15

[網絡] 電影業與互聯網大和解

電影業與互聯網行業是否需要水火不容呢?我看未必,電影業在大力打擊翻版之餘,更應好好與網站媒體合作,謀求雙贏局面,尤其互聯網絡已經成為年青人不可或缺的媒體之一,如今,可以不看電視節目「娛樂新聞眼」,卻不可缺少網站八卦娛樂新聞、相片及鈴聲下載服務。

近日,連網上最具爆炸力的搜尋器 Google 都加入戰場,推出電影搜尋服務,不過電影人今次無需馬上「扯火」,因為搜尋結果只是影評、資訊,並沒有附帶下載電影連結。更最要的,是在Google旗下的電影版面中可查詢公映戲院的地點及放映時間等資訊,又或直接連繫上購票網站,對美國這個擁有過萬家電影院的國家來說,真是幫上一把。

反觀香港,當傳統報紙越來越不重視「聯合戲院廣告」,電影院的播放時間也愈來愈「莫名其妙」之際,要尋找公映電影的資訊其實是非常困難,只得兩間「響噹噹」的購票網站各自為政,只顧發售自己其下戲院的門票,其他橫街窄巷的小戲院呢?彷彿都是不曾存在。

我其實不相信「電影已死」的論調,卻驚見香港戲院像昔日「士多」小店,強敵當前也不動動腦筋,電影製作人既要活用腦袋,戲院的話事人也不能坐井觀天,呆等復甦。

牢騷講完,說回尚在 Beta 階段的 Google電影搜尋網站,今次鬥爭對象肯定是Yahoo!、MSN、AOL等大型網站,也是Google踏上全面化的另一新步伐,再者,有聞下一趟Google 將繼續推出更多多媒體搜尋服務,力爭網上盟主地位,我等網民只好靜觀其變,繼續享受更多 User-friendly 的網上服務了。

2005/03/14

[電影] 超人特工隊

看《超人特工隊》,想起《功夫》。原本風馬牛不相及,卻有如此相似的命題,可能是新世紀全球人心惶惶,英雄都情願埋伏人間,不問世事,然而,戲劇就是有如此魅力,把英雄重新帶出地面,儆惡懲奸。

兩集《蜘蛛俠》、《非常小特務》、《功夫》、《少林足球》等等,一套接一套,原來都是同一模式,讓觀眾投入英雄形象,今日不得志,無所謂,總有一天毀滅大敵,萬人敬仰。

或者這就是新世紀的荷里活電影模式。

英雄,面對生活,面對現代化,面對朝九晚五,原來都是無能為力,死搏死捱。假如說現代化磨平了個人的特殊性,我反而感受到現代化帶來個人的貪念及本惡思想。朝九晚五不出頭,保險公司老闆卻有能力獨佔大房,滿口仁義道德,講的是一大埋公司理論,為股票持有人負責。笑得我。

看《超人特工隊》,最令我窩心的反而是「一家人」的感覺。一家人,是緣份,與其各懷心事,倒不如坦坦白白,團結也好,不團結也好,總算是一場日子,好歹也如是。

《超人特工隊》的制服掉棄了斗袍,不再以虛假的英雄形象及設計來討好他人,服裝原來都是實用要緊,就算遮不住已經突出的肚皮,不緊要,最緊要還是穿衣人內藏深厚武功,刀搶不入。

故此,我最愛的人物原來是「E夫人」,不可愛、不趣緻、有態度、有性格,3呎8吋的軀體加上惹人生厭的個性,我造我的衣服,我講我的說話,管他的。

2005/03/10

[網絡] 網上遊戲又勝一仗

近日科技行業的熱門問題是:「盛大網絡收購新浪網是否『天作之合』呢?」這個問題我只能支吾以對,不懂回答。反之,新聞消息一出,我深思著的,是盛大的氣焰與新浪網的低迷是否反映網上企業的發展新方向。

作為內地最具影響力的入門網站,新浪網自然不是一頭任人宰割的羊,新浪擁有龐大的瀏覽量,擁有極速即時新聞報導,也擁很多悅目的雜誌、消閒資訊的轉載權。可惜的是,資訊無「價」,免費服務不能帶來實質收入,加上內地有關當局突然叫停帶有迷信成份的短訊服務,這政策令人聯想到──「短訊服務是否可靠的收入來源呢?」。大家不可不知,近年內地的短訊熱潮成了入門網站的回魂丹,反觀新聞、娛樂等資訊都只是華衣麗服,難為企業帶來真正盈利。

另一邊廂,盛大網絡營運的網絡遊戲卻找到了有利的經營模式,單是盛大自行開發的網絡遊戲《傳奇》早已贏得最受玩家歡迎的美譽,付費玩家數目達數十萬,證明網絡遊戲能成為收入之源,長做長有。而且,據內地新聞出版總署估計的數字,2007年內地網絡遊戲用戶將達四千多萬人,並相信未來幾年的玩家數目會以倍數增長,遠景令人神往。

更令人聯想到的,是「網絡遊戲」吞拚「新聞網站」,正正驗明互聯網上真正的消費者是年青人,年青人願意付費在網上玩樂,買遊戲卡、買網上武器等,毫不手軟;反之,一些網站管理人盡力希望讀者付費收看網上嚴肅新聞資訊嗎?我想這願望未必能成真。

[網絡] 美國網站收購戰

道瓊斯新聞買下財經新聞網站 MarketWatch.com,華盛頓郵報購入Slate網上文化雜誌,最新消息是,紐約時報上周宣布將以4億1千萬美元吞併消費生活網站 About.com。

本來併購之事也不過是茶餘飯後的小話題,但有趣的是,紐約時報理應明白到執行網上付費訂閱服務的艱巨,否則早前也不會開放其網上版予所有網民。曾幾何時,紐約時報的高層們還言之鑿鑿,相信網上訂閱版是一個新出路,新突破,然而,泡沫爆破,紐約時報就急急大解放,公開免費網絡版報紙了。

因何今天多家美國新聞機構再踏上網上戰場呢?莫非網民們已經打破心理關口,願意訂閱網上收費報紙?筆者覺得,網上收費還未成氣候,現在各家報館只在重新整合「傳統」與「新媒體」的渠道,以求為廣告客戶製造更多網上網下的跨媒體廣告及宣傳活動。

在網上提供免費服務,獲得高收視的瀏覽率後,廣告商自然會找上門,在美國,縱使網絡股熱潮不再,但網上廣告卻依然有高增長表現,名牌企業如福特汽車、高露潔清潔用品等都表明大幅增撥網上廣告,令未來美國網上廣告業務持續樂觀。2005年,專家們估計美國網上廣告額會突破100億美元大關,亦將令美國網上廣告連續第二年推上超過20%的增幅,假如這一浪只是互聯網廣告市場的開端,未來增長簡直難以估計。

反觀香港的廣告人及客戶,似乎對網上廣告未見信心,在戶外廣告錄得增長的同時,卻未見網上廣告有大突破,對這一種輕易入屋的傳播媒體,莫非走漏了眼!


[生活] 團年飯的酒

送舊迎新,企業都愛舉行團年飯、春茗等活動,一眾企業員工不分上下,團團圍住放滿珍味菜餚,大吃大渴,最後由公司老闆付銷結數,意味來年員工老闆繼續拼搏,之不過,在講求生產力及現代化的企業環境下,老闆與夥計再不是一家人,老闆以千種理由剝削員工,超時、刪減福利的藉口層出不窮,員工心目中的老闆,似敵人,多於親人。

這一夜,你會否參加春茗?

偏偏,出席團年飯、春茗的員工數目確是不少,有的甚至同邀親人赴宴,老闆喜見高朋滿座,笑得更是燦爛,然而,在一遍歡樂笑聲,員工撐起了一副沒有內涵的笑面,把一杯又一杯的烈酒灌入肚中,另一邊廂,員工更一個又一個的排著隊伍,到老闆面前祝酒致敬。這些酒精,究竟是否真能解開各人間的心鎖,還是成為了今夜的一張利劍,刺向對方,刺向自己,讓血液流卸滿地,讓自己失去靈魂。

這一夜,五味架被打翻了。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

訂閱 文章 [Atom]